近日,清智国际咨询(广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志敏研究员的著作《理解中国模式——回溯与展望》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并在第34届香港书展(7月17日至2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中展出。该书以大历史、结构性、全球化的三维视角,探讨了中国模式这一重大命题。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模式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但也面临着挑战。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并表明未来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具有一定普世性的模式,不会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以下是著作序言,以飨读者。

图片

 

《理解中国模式——回溯与展望》序言

中国模式是一个重大命题,它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作出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事实,这是结果,如果其中原因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那么它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中去继续造福中国、影响世界,尤其是当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大时代之下,中国模式不应该被认为是将之前中国成功的种种原因打包并简而概之。毫无疑问,这个命题愈加重大、愈加严肃、也愈加迫切。

中国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都要努力去说清楚,尽力去讲明白,这是中国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所负有的使命和责任。这个命题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依赖或搬用西方概念和理论来对“中国模式”进行“依葫芦画瓢”的方法论,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在不断曲解“中国模式”本身。国内外学界围绕中国模式的内涵、特征、本质、意义及其影响有着广泛讨论,但中国模式研究的系统化,目前在学术上还远没有完成使命。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关涉中国叙事,即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学者自己的使命。在西方国家总是存在对中国模式的污名化,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层出不穷。我们自身需有清醒的认识,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模式”的话语叙事要处理好中国性和世界性、现代化和西方化、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

将中国模式作为一种治理现象、治理命题进行研究,是其能够在世界主流舆论场被采纳乃至被公允讨论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优势及国际影响研究”重大项目的概论部分,本书将“中国模式”视为一种客观事物,摒弃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有色眼镜,从治理的学术视角解释中国模式。大历史的视角、结构性的视角和全球化的视角构成了分析中国模式三维一体的总体框架。通过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解码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理论被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仿效,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却呈现出多元模式:英美模式、苏联模式、东亚模式、第三世界模式等等,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既有成就也有经验教训,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发展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透视镜,为人们重新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优劣提供了新视角。在中美关系从战略竞合走向战略遏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化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新背景下,中国模式也不断作出适应性调整,在动荡的世界里依然能够实现“中国之治”,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模式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深刻明白,未来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具有一定普世性的模式,不会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

进一步研究中国模式,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聆听未来的先声。一方面,“中国模式”代表了对现代化中国所经历过的伟大时代及其伟大实践的总体性概念化和理论化,这是基于中国经验之上重建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探索;另一方面,“中国模式”也将在回应“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政权周期陷阱”以及“智能社会陷阱”等诸多时代性挑战的过程中,必将不断形塑它的未来。不论作为一种实践上的治理,还是作为一种学术上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模式”都将是一个长期的事业!